深化改革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2025-04-12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 国家知识产权局、清华大学携手共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人才无疑是极其关键、根本、核心的支撑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知识产权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这些重要部署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推进知识产权教育、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提高“三位一体”服务国家战略的贡献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2024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清华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共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围绕决策管理、人才培养、学术科研和人才交流开展合作,这不仅是深化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也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任务在知识产权领域的落实落地建立起重要的平台载体。 多方协同,服务需求闯新路 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大力推动下,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政府部门,以及高校、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的协力支持下,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在国家职业大典上了“户口”,国家职称序列中增设知识产权师,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成功设立,从而形成了一个从面向职业的教育,到面向职业的评价,再到面向职业的发展,“三职联动、纵向贯通”的知识产权人才工作全链条。 面对当前知识产权领域高端人才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深化高校之于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大政府部门、产业界的资源支持力度,共同探索知识产权复合型、实务型高端人才培养新路径。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表示:“知识产权越来越深刻影响全球创新格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工业自动化等竞争激烈的关键领域,中国需要加强知识产权规则研究,加强专门人才培养,提供前瞻性保障。这正是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的建设目标。” 同题共答,聚合能量共破题 知识产权是兼具法律和科技属性的交叉领域。清华大学理工科优势明显,文法学科实力雄厚,在文理深度融合、培养法律与科技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此外,清华大学国际声誉卓著,国际合作资源丰富,已经形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结构,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整合优化培养体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清华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主任崔国斌介绍,清华大学法学院现已形成从学术型到实务型、再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每年培养硕博层次人才约30人。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动的专业学位建设,清华大学计划进一步推出知识产权专业硕士项目,实现与理工、管理、经济等学科的交叉培养。 在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合作协议中,双方将共同建立理事会制度,吸引政府部门、企业及服务机构参与共建,加强重大课题研究、学术出版合作和人员交流互动,搭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探索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新路径。 服务国家战略,打造人才培养高地 “清华大学始终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培养国家急需人才。以往在‘一带一路’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国际核电人才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等各类项目中,学校与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国际组织开展过丰富的共建合作,深刻感受到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办公室主任孙傅表示,此次清华大学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期待能够充分释放双方的影响力、作用力,高效集聚政策、项目、资源、人力等各类支持,为知识产权领域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体推进打好样、破好题、闯条路,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事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共建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双方将努力打造与清华大学声誉、水平相匹配的国际领先知识产权学院,全面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竞争力与影响力,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持续推进更深层次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记者:李杨芳) |
本类热点条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