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创造活力 创新传承非遗
2022-10-2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遗产进一步“活起来”。截至2021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62名;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项目42项,数量位列世界第一。 实现生产性保护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近年来,我国积极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提供了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中国方案”。 非遗老手艺焕发新生机,推动地方经济增长,这背后离不开国家政策与制度的支持,为非遗筑牢保护传承“四梁八柱”。2011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奠定坚实法律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为做好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指明目标方向。同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并联合中宣部、财政部印发非遗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联合财政部出台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逐步健全配套政策,搭建起非遗保护传承法规体系的主体框架。截至2022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国家非遗保护资金96.5亿元,并安排17.85亿元用于实施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许多省(区、市)也安排了专门经费用于本地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 各地也在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以甘肃为例,非遗保护传承成效显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刘卫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甘肃境内非遗资源丰富,截至目前,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另有83项国家级、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并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甘肃围绕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传播等重点任务,不断挖掘非遗内涵及当代价值,通过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保护传承制度、持续增加财政投入、加大非遗传播力度,各级非遗保护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健全,生产性保护成效明显,整体性保护工作取得进展,数字化保护有序展开,甘肃非遗系统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探索创新性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许多非遗技艺从过去的抢救性保护、展览式传播,逐步回归生产实践和生活体验,非遗工艺品从博物馆走入寻常百姓家,非遗资源有机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产业发展之中,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时代气息和创新活力。当前,跨界融合的“非遗+”成为非遗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表征,主要表现为“非遗+旅游”“非遗+电商”“非遗+文创”等类型。 以“非遗+旅游”为例,刘卫华表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甘肃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如深入挖掘非遗的品牌价值,策划举办“花儿临夏”“舞(傩舞)动黄河”“鼓舞丹霞”“苦水高高跷,来了步步高”等非遗展示、展演、展销活动,树立极具传播性、市场响应力和生命力的新形象和新口号,通过融媒体矩阵进行全方位宣传,提升非遗可见度和品牌知名度。同时,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元素和价值内涵,设计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文创产品,通过非遗工坊进行贴近消费需求的量产,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和消费附加值,带动文化旅游商品消费升级。 此外,甘肃还支持利用非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打造“非遗+乡村旅游”新地标,开创非遗赋能乡村振兴样板村。如选择非遗资源富集的村庄,将非遗与古村落、古民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非遗传承和乡愁体验进行乡村旅游项目策划和内容建设,形成一批非遗特色村镇,建设非遗主题农家乐、民宿和主题客栈、餐厅,在满足游客吃、住、享需求的同时,先行先试非遗赋能乡村振兴,彰显非遗时代价值。 贵州拥有苗族飞歌、侗族大歌、民族刺绣、蜡染等非遗项目,非遗资源丰厚。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贵州大力发展以“传统农耕文化+非遗+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线路,将传统村落打造为非遗研学体验点,推出苗疆非遗研学主题体验走廊、百里侗寨非遗主题体验走廊等精品线路,以及欢度苗年节庆游、瑶族药浴康养游、都匀毛尖茶制作体验游等非遗体验旅游产品。如今,对非遗的转化利用已成为推动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剪纸、泥塑、皮影、西秦刺绣、秦腔脸谱等非遗工艺品、衍生品来吸引四方游客,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旅游目的地;广东广州的西关永庆坊旅游区在岭南民俗“行花街”中融入多场钉金绣裙褂非遗时装秀,让往来游客大开眼界;在湖北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清江画廊景区,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和体验土家织锦、手工鞋垫、编制草鞋等非遗工艺,沉浸式感受当地风土人情。 建功新时代,阔步向未来。刘卫华表示,下一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甘肃非遗,让绚丽多彩、浓厚深重的非遗既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让“非遗展新颜,瑰宝生新辉”,焕发出时代的力量。(记者:侯伟) |
本类热点条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