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地标保护的“五剂良方”
2022-09-24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党的十九大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知识产权为广大企业提供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可以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助力,其中与“三农”问题联系最为密切的是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因素紧密关联,其内在特性与农业经济相融合后会产生独特的效应,能够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持续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产业聚集,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富农的功效。地理标志在逐渐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着力点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法律问题。对此,笔者结合为西湖龙井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经验,认为应通过统筹管理、部门协调、完善管理规则、提升技术手段等手段加强法律保障,让地理标志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实行统筹管理。基于地理标志的特殊发展历程,各区域在地理标志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样式繁多、管理主体不统一的情况,人为地为地理标志的推广和保护制造了障碍。实行统筹管理,是解决该问题的重要路径。以西湖龙井为例,《西湖龙井茶产地证明标识管理办法》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合二为一、统一使用,同时将“西湖龙井”地理证明商标所有权由区协会转移至市协会统筹管理,并建立西湖龙井茶专班机制,打破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管理旧格局。 深化协同合作。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涉及多个职能管理部门,明确监管主体及其相应职责,是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的前提。就西湖龙井而言,西湖龙井茶产区包括西湖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5个街道62个村,管理主体包括市、区、街道、村两委,职能部门有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不同部门,还涉及多个市场主体、社会团体。针对管理和执法中部分环节存在职责不清、衔接不足等问题,当地通过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市、区、镇(街)的职责分工,强化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同时厘清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等主管部门的对应职责,促进各方协同合作,形成保护管理合力。 丰富技术手段。地理标志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存在散装销售及种植户不正当使用所带来的监管难题,对来源地进行监管是保证地理标志产品品质和声誉的重要问题。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管理能力,是多地所采取的有力措施。对于西湖龙井,当地近年来通过数字赋能,实现“六化式”管理,将西湖龙井茶数字化管理系统接入城市大脑,通过统一核定面积、按量申领茶标等举措有效覆盖整个西湖龙井茶生产经营领域,实现对西湖龙井品牌的全程闭环监管,对遏制制假做假现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完善商标使用管理规则。在司法实践中,未在地理标志产品上张贴管理规则所要求的标识能否被视为侵权产品是常见的争议点。因此,需要完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管理规则,使其具有合法性基础。对西湖龙井而言,一定时期内,市场上由于西湖龙井茶的名称、标识使用较为混乱,消费者较难鉴别,单纯依靠消费者投诉举报后的被动执法,效果不够理想,需要更有效的管理手段。对此,当地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化标识管理,规范西湖龙井茶包装的印制和使用。其中,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杭州西湖龙井茶保护管理条例》明确了标识买卖,西湖龙井茶包装不贴标,伪造、故意涂改标识等行为的违法处置,为监管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积极开展维权。由于地理标志产品承载了特定区域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优势,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无论规则多完善,技术多先进,市场上始终会有侵权行为存在,如果不积极维权,可能会导致假冒产品充斥市场,损害其市场声誉,因此需要开展必要的维权活动。以西湖龙井为例,当地建立了公安、市场监管、属地政府的联动打假机制,对线上线下做假售假行为形成常态化的高压打击态势,并通过聘请律师团队、建立西湖龙井茶质量鉴定中心、开通投诉热线等多元化途径,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者:周建中) |
本类热点条目
|